考虑到当前已建待售的住房相对较多,用好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并允许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
作为稳增长重要政策工具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有了新动向。
10月12日,在国新办举办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其中之一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介绍财政稳定房地产平稳发展举措时称,考虑到当前已建待售的住房相对较多,用好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
早在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此后越来越多的地方为了稳楼市,开始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而财政部上述表态,意味着地方可以用专项债资金去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当地保障性住房。
根据公开数据,今年新增专项债资金限额将达到3.9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万亿元,支持项目超过3万个。不过究竟有多少专项债资金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尚不清晰。
除了专项债券可用作收购存量商品房外,廖岷表示,还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持的方向作出优化调整,适当减少新建规模,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来筹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通过这两项措施,既可以消化存量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又可以优化保障房的供给,满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除此之外,廖岷介绍,考虑到当前各地闲置未开发的土地相对较多,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
“这项政策,既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廖岷说。
其实中国早在2017年就允许地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且此后发行规模较大,但由于土地储备支出中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中有一部分不能形成当期实物工作量,为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2020年起新增专项债券暂不安排土地储备项目,此后仅放宽可用于租赁住房相关土地储备项目,而此次则是放开至所有类型土地储备项目。
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告诉第一财经,当时由于土地储备专项债中部分用于拆迁补偿,老百姓拿到这笔资金后购买房子推动了房价上涨,推动当时楼市火爆,为了稳住楼市也可能是当时暂停土地储备专项债的一大考量。而在当前形势下,显然应该重新启动土地储备专项债,这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稳定。
此外,蓝佛安表示,将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而上述变化只是专项债扩大使用范围的一部分。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发布会上答复第一财经,下一步财政部研究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除了上述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外,还将合理支持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另外研究完善专项债券投向清单管理,增加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最大限度扩大使用范围。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超2600亿元,这占已发债规模比重约7.2%。这一比重远低于25%比例上限,这也使得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比例等,以进一步发挥专项债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王东伟在上述会上表示,下一步还将研究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打通在建项目“绿色通道”,推动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实施的有效衔接,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地方专项债项目需要最终经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审核通过才能发行,此次两部门研究开展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未来可能将一些项目金额小、地方政府容易把握风险的专项债项目审核权下放到省一级发改、财政部门,这样便于提高项目审核效率。
“而对于一些需要跨年度发行专项债筹资的续建项目,给予绿色通道,意味着这类续建项目后期发行专项债时,由于前期已经有项目实施方案、财务评价报告书、法律意见书,后续审核时可以放宽,加快审核进度。”温来成说。
胡恒松认为,总体来看,这些正在研究的专项债新措施,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和资金使用方面的效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蓝佛安表示,专项债券方面,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资金,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
而为了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还将进一步强化专项债监管。
王东伟介绍,下一步将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债券资金支出监管,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健全完善专项债券项目资产台账,分类管理项目资产,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探索专项债券提前偿还,研究建立健全偿债备付金制度,保障专项债券偿还来源。
发表评论
2024-10-12 20:04:06回复
2024-10-12 17:32: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