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

  《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

  专家指出,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同时,教育也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中高考“独木桥”、应试教育焦虑危及健康等顽疾仍存。

  对此,《纲要》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双减”、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等方面有新的提法和亮点。

  分2027、2035年“两步走”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

  “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纲要》明确到2035年,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纲要》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什么在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之后不久,又要研制一份同样规划到2035年的《纲要》呢?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柯政认为,中央对教育强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即教育怎么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这一新定位强调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具体工程。它以立德树人工程为战略牵引,包含一系列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等。

  周洪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党对教育、科技、人才问题的认识,始终处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力举措。

  “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喷薄而出;每一个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育才能成为惠及每一个家庭的民生福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说。

  《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

  王烽指出,时至今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发布25周年,但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与教育实践融合,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为应试教育“正名”的思潮。

  王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高分名校”衡量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做法仍在政府主管部门干部、校长教师、家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升教育质量”在实践中被简化为提高考试成绩和“扩大优质资源”。而在同质化标准的升学竞争中,“高分”和“名校”注定只有相对意义,能够胜出的注定只是少数,所谓“优质资源”永远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

  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纲要》提出了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等多个计划行动。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教育焦虑太重?换个思路,未来10年教育怎么干又有新认识  第1张

  《纲要》提出,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减”的方面,《纲要》提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减负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不容否认的是,现在依然存在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重的问题,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起因。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出单一评价的死胡同,充分利用多元评价的灵活性,打破长期以来造成的僵局,减轻单一评价造成的逐年累加的沉重负担。”储朝晖说。

  《纲要》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

  “升学”问题让很多家长焦虑,特别是中考,有些地方甚至有“中考难于高考”的说法。对此,《纲要》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目前正在各地推开,这种招生办法是“给初中分配名额”,即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给对应的每所初中,让不同水平的初中学校都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指标。

  比如,北京市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浙江省规定,2025年起,指标到校生招生比例达到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70%。

  均衡派位招生是更进一步的改革,目前已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这种招生办法是“为高中均分生源”。

  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郑州市就实行中考考生不再选报志愿,录取时由各普通高中学校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实现了生源质量的均衡。

  新郑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忠玉近日介绍,该市五所公办高中共录取学生7000人,录取分数线完全一样。将学生平均分配到五所高中,学生不管在哪所高中都能接受到一样的教育。家长们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中招制度改革。

  但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还在实行“一中”招完“二中”再招的“等级”招生办法。

  “让教育评价改革发挥作用,应从打破现有评价制度的利益链条入手,建立新的权利和利益规则。只有将学生评价改革与考试招生、校长教师的待遇和奖励晋升、学校各种资源的获得联系起来,让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得到激励,教育评价改革才能发挥‘指挥棒’和‘突破口’作用,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与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才能相辅相成。”王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