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关键时刻!融创中国再迎清盘呈请挑战  第1张

  近日,一则由中国信达提出的清盘呈请引发融创中国(01918.HK)股价波动。

  据了解,此次风波源自一笔3000万美元的贷款担保。融创中国对于清盘呈请作出坚决反对,截至目前,最终结果尚未有定论。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房地产行业风险事件频出,遭遇清盘呈请的房企不在少数。清盘呈请多数情况下被债权人用作一种施压手段,以此来保全自身债权利益。

  自出险以来,融创中国一直在寻求债务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出售资产、股东借款、股权融资等方式“自救”。眼下,关于债务二次重组,融创中国正在与债权人进行最后的博弈。

  清盘风波再起

  1月9日晚,融创中国公告称,中国信达(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香港”)在香港对融创中国提出清盘呈请,聆讯定于3月19日举行。

  据了解,清盘呈请是指一家企业负债过多时,债权人或公司成员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申请,请求将其业务或组织进行清算或解散的程序。清盘的过程中,公司会被接管并以对债权人与股东有利的方式进行管理分配。

  此次风波源自一笔3000万美元的贷款担保。上述公告指出,融创中国间接全资附属公司Shining Delight Investment Limited作为借款人,而融创中国作为担保人,未向呈请人(作为贷款人)偿还贷款,涉及本金总额30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

  受此消息影响,1月10日港股开盘,融创中国的股价便急速下挫,收盘报价1.3港元/股,跌幅为25.71%。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告诉记者,债权人提出清盘呈请的常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债权利益,尤其是在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或债务违约的情况下。通过清盘程序,债权人希望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算,以便按照法律规定的优先顺序分配清算所得,从而尽可能地收回欠款。

  实际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风险事件频发,陷于债务泥淖之中的房企遭遇清盘呈请并不鲜见。其中包括碧桂园(02007.HK)、融创中国、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龙光集团(03380.HK)、世茂集团等二十余家房企均收到过清盘呈请。

  据黄立冲介绍,首先,清盘程序的启动可能会中断或延缓债务重组的进程,因为企业需要优先应对清盘程序的法律要求。其次,清盘呈请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评级进一步下降,增加融资难度,并对其运营和资产处置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根据香港的法律体系,清盘程序对债权人的保护较为严格,尤其是对有抵押的债权人,他们通常不会接受低于抵押品价值的重组对价。因此,清盘呈请可能使得债务重组方案更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可能导致重组失败。

  不过,他也表示,清盘呈请多数情况下被用作一种施压手段,迫使企业或其他相关方(如政府或股东)采取行动,例如偿还债务、提供担保或加速债务重组谈判。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针对房企的清盘呈请都被撤销或延期,被判决清盘的仅有中国恒大(03333.HK)、佳源国际等极少数企业。

  在此次信达香港提出清盘呈请之前,2022年时,融创中国也曾被持有本金2200万美元及应计利息优先票据的债权人陈淮军提出过清盘呈请。不过,该呈请于2023年6月时已被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撤销。

  1月10日晚间,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将寻求法律措施以坚决反对清盘呈请,并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保障公司的合法权利。

  随后,资本市场态度有所缓和,1月13日收盘时,融创中国报价1.49港元/股,上涨14.62%;1月14日收盘价1.52港元/股,上涨3.36%。

  重组博弈中

  清盘风波尚未平息,融创中国债务二次重组正在紧张博弈中。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融创中国方面告知债权人,或将无法按时兑付2025年9月到期的美元债,公司正在研究可替代的方案,但目前还未形成方案。

  据了解,2022年5月12日,融创中国表示公司无法按期支付四笔美元债的利息,正式宣告债务违约。随后便开启了债务整体解决方案,其间还通过利用股东借款、股权融资、出售资产等方式进行“自救”。

  2023年11月20日,融创中国宣布完成境外债务的首次重组,涉及本金约90.48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及其他境外工具或债务,以及应计未付及违约利息等费用。根据当时的化债方案,融创中国百亿元境外债务将根据债权人选择,置换为6笔新上市的美元票据、强制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及融创服务股权,分别对应57亿美元、27.5亿美元、10亿美元、7.75亿美元,完成化债。重组方案的实施,将削减其境外公开市场债务45%左右的规模,为公司提供2—3年的前期偿债缓冲期。

  与此同时,融创中国境内债务的二次重组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据了解,融创中国境内债务第一轮化债方案于2022年年底通过,共涉及10笔存续的公司债券及供应链ABS,加权平均展期期限3.51年。方案显示,针对已经到期的债务,展期时间由原计划的3.75年缩短至3年;针对尚未到期的债务,展期时间由原计划的4.5年缩短至4年。同时对所有债权人先行支付3%本金,并于2023年分两笔支付。

  2024年6月,融创中国将本应在6月、9月兑付的境内债本息兑付时间延后到当年年底。11月,其正式启动境内债务的二次重组,以期消减债务规模、延长展期期限。根据方案,融创中国总额约为154亿元的境内债务通过现金要约收购、债转股、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四种方式,降债比例超过50%。

  其中,在现金要约收购方案中,融创中国拟按每张债券面值20%的价格发起现金要约购回,现金总金额不超过8亿元,方案接纳债券本金上限40亿元。

  股票及/或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方案显示,融创中国将向特殊目的信托增发特定数量的股票,人民币100元债券对应融创股票13.5股,预计新股总发行5亿股。

  在以资抵债方案中,融创中国将设立服务型信托,债券持有人直接或间接享有其控股子公司所持有的特定资产收益权。获配以资抵债选项的标的债券每100元面值受偿金额35元。

  最后是展期方案,本金展期9.5年,第5年开始兑付本金,利息部分统一降至1%。另外融创中国拟于2025年年底前安排现金支付1%及对应利息。

  不过,债权人能否对二次重组买账仍存较大不确定性。重组方案公布之后,2024年12月10日,H6融地01、H0融创03率先通过重组表决;12月24日,其旗下四笔境内债务获得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包括H1融创01、20融创02、H1融创04合计3笔债券和1笔ABS。

  2024年12月30日,融创中国方面表示,PR融创01债券重组获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该笔债券发行于2020年4月,目前余额28.8亿元,是融创境内债务重组中单笔金额最高的债券之一。随后,H1融创03、H融创05重组方案也于近日获得表决通过。截至目前,仅剩“H融创07”暂未形成有效决议。据了解,H融创07债券余额为20.18亿元,融创中国拟于2025年1月21日前重新召集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债券重组方案。

  “自救”进行时

  据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介绍,近几年,已有60多家上市房企发生债务违约,由于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违约房企化债和债务重组缓慢。

  从化债方式来看,行业已经历了债务展期、债务重组、逆向混改、破产重整等一系列的化债探索。其中,债务展期曾是多数房企化债的首选。

  然而,在债务展期这场拉锯战中,房企以时间换空间完成对现金流的救急,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债务削减。

  据了解,选择债务展期的房企主要依靠销售回款及资产处置作为还债来源。但2024年房地产销售规模继续下滑,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2024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为43547.3亿元,同比下降30.6%。以融创中国为例,尽管2024年有上海外滩壹号院等明星项目加持,但其当年仅实现合同销售额471.4亿元,同比下降44%。

  与此同时,行业资产价格不断下降,处置难度加大,在现金流持续承压下,房企难以履行此前的重组方案。事实上,首批完成境内债务展期的房企中,已有房企6个月内追加两次展期。

  从进行新一轮债务重组的房企来看,更大力度的削债成为主流选择。比如上述融创中国对于境内债务的二次重组方案,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该方案中大比例降债+长展期的举措,预计最高可实现化债超百亿元,为融创走出困境、加速回归正常经营提供了支撑,更有助于后续债务风险化解、保交付与项目盘活。”

  据了解,自出险之后,融创中国已采取多项举措“自救”,工作重心也转向化债和全力保交付、保基本运营。2024年,其完成17.01万套房屋交付,仅次于碧桂园和中海地产。

  2024年10月,融创中国宣布与中金国际达成配售及认购协议,通过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现有股份并认购新股份,融资12亿港元用于化债。此外,当年12月,融创中国还对昔日合作伙伴万达集团提出仲裁,追讨其此前支付给万达商管的95亿元投资回购款。

  过去一年,融创中国持续加快资产处置力度,先后出售旗下武汉甘露山文创城股权、无锡融创茂配套酒店、石家庄中央商务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成都环球中心天堂洲际大饭店等项目。

  截至2024年6月底,融创中国总资产为9600亿元,总土地储备约1.45亿平方米,其中未售储备1亿平方米,占比69%,多数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