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根据安井食品1月8日公布的一份投资者调研记录表,这家公司表示基于人口、市场、饮食习惯、消费意愿的综合考虑,出海会首选东南亚市场。
安井食品曾经在去年7月派出高层前往东南亚,目标是考察当地市场,寻找业务拓展、原料采购以及并购等合作机会。
另外,安井食品在2024年12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其产品现已出口到的菲律宾、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国家,可享受零关税政策。目前已实现速冻鱼糜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的海外销售;随着海外渠道的下沉渗透,计划增加小龙虾、鱼头、鱼糕等水产预制菜肴,不断丰富海外市场产品线。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实际上并不只是将本土生产的东西卖到海外,还有资本输出的层面,比如在海外建立供应链、企业、渠道,把品牌影响扩大。
就在2024年12月,安井食品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议案。募集资金拟用于全球销售网络建设、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产业投资及并购、产品开发和技术提升、提高自动化及数字化水平、补充流动资金等。
这也说明安井食品在为出海做资本上的布局。
直接收购成熟的当地品牌也成为食品企业的一种出海策略。安井食品曾经在2021年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的股份,而这家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速冻水饺、小笼包、牛羊肉卷等。
出海的背后是安井食品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压力。根据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财报,安井食品虽呈现出营收、净利双增长,但这也是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增幅跌至个位数,营收仅增长9.42%。此外,它曾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去年上半年也从高速增长降速为微增。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低迷,以及餐饮行业普遍的价格战趋势,也影响到了上游冻品企业的业绩。在这样的环境下,安井食品业绩增速已经持续放缓,2021—2023年,安井食品营收增速分别为36.49%、35.47%、30.70%。
而出海或许是它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如今安井食品把出海重点放在东南亚,实际上也是一种“就近”策略。
就像此前包括海底捞、瑞幸、蜜雪冰城等各种餐饮企业纷纷出海,将东南亚作为第一站一样,对于食品餐饮品牌来说,饮食习惯与口味的接近性无疑是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东南亚巨大的华人群体可以成为品牌的潜在消费者,并节省了不少市场教育的成本。
而安井的产品本身兼具B端餐饮和C端消费市场,一些火锅、麻辣烫等中餐在海外同样需要安井作为供应链。随着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扩张,也能为上游的安井食品提供更多销售上的机会。
“东南亚市场是冻品消费品企业的理想地,一方面因为华人多,中国饮食文化和习惯有很大的基础,另一方面东南亚市场运营、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物流成熟,有利于开展供应链基础建设。”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及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对界面新闻说。
他认为,目前对于冻品企业来说出海仍处于比较好的窗口期,而基于市场发展周期和当下整体品牌出海情况,他判断这个窗口期有3到6年时间。
事实上,过去一年,不少冻品企业已经在出海领域暗自布局。
2023年底,主做冷冻鱼丸的海欣食品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速冻菜肴产品的出口业务还处于早期布局阶段,不过,未来将继续探索海外市场,将布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
主要做速冻炸鸡的圣农食品,2024年其自有品牌产品正式踏上出海路,目前已在菲律宾SM集团旗下的大型商超上架销售。
中国冻品企业扎堆出海,不外乎是在“卷生卷死”的市场环境下,寻求一条向外可能会带来新增长的出路。
尽管看上去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是个“淘金地”,但在具体落地层面,仍然具有多重挑战。
譬如冻品企业需要应对不同国家地区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尤其是肉制品。在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可能还需要进行不同的认证,比如清真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等。这也需要企业对生产工艺、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
而在经销商层面,则需要重新适应新的零售环境并打入当地体系。
“出海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本土化,首先就是销售渠道的建立,经销商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业绩。”林岳对界面新闻说。
但对于认知度不高的中国品牌来说,说服当地经销商和建立起渠道推广体系并非易事。在速冻食品领域,中国品牌需要和当地市占率高的本土品牌,以及日本、韩国等品牌竞争。比如跨国集团正大的冻品业务涵盖鸡肉、猪肉、海鲜等多种产品,在泰国和周边东南亚国家都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不过目前大部分中国冻品企业的出海仍在初级阶段。
安井食品2024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为0.90%,而此前2021-2023年,境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都不足1%。说明整体规模仍有待提升。
发表评论
2025-01-13 23:03: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