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伴随数据要素政策的密集发布,数据产业发展也有望加速。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从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方面指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具体建设方向。

  作为国内关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政策文件,《指引》一经发布也引起广泛关注。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数据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全国数据产业布局,围绕和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地区,推动数据产业一体化布局,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协同互补、特色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根据国家数据局的测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数据产业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相关建设规划,而国家数据产业也将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

  《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方向。

我国数据产业将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第1张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聚焦12个重点领域,遴选31个项目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全方位发挥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此外,江西、湖南以及大连、厦门等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数字化应用。

  对于各地数据发展规划,陈荣辉表示:“我们要引导地方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才能产生更大价值。”

  陈荣辉认为,各地要立足于本地的产业特色,赋能转型升级,结合产业结构、转型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本地区数据技术和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培育扎根区域发展的数据企业,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有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

  然而,随着数据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数据传输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个国产汽车品牌用于采集自动驾驶所需的路面数据量极为庞大。“每日产生的数据量高达160TB,需上传至位于东部的公司总部。若选择专线传输,年费用将达到1000万元;而相比之下,采用邮寄硬盘的方式,年费用仅为190万元。因此一些企业会选择线下邮寄硬盘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该人士表示。

  1月6日,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

  数据基建抢跑

  “在《指引》出台前,我们已经规划了很多基站建设。之前我们建设算力中心,现在集中建设智算中心。”三大运营商之一的某基建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会提前预留出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中西部建设算力中心,现在很多数据都是运往中西部进行计算的。”

  该人士还透露:“我们每年都会有多次招标,很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主要是提供一些基础设施的供应。”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表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的5G基站总数已经升至419.1万个,相较于2023年年末净增了81.5万个,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同时,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也达到了2792万个,比2023年年末净增489.6万个。

  陈荣辉向记者表示:“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发挥算力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布局,加强与东部省份合作交流,发展绿色算力产业取得显著成绩。”

  在网络互联能力方面,中国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拓宽集群之间的直达链路带宽,目前带宽已经达到了923Tbps(太比特每秒),400G端口数量也大幅增加至9000个。

  此外,南宁、太原、哈尔滨等2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开通,以及杭州、上海、深圳、中卫和武汉等5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有序建设运营,都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互联互通能力。

  在算力供给水平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的算力中心已经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6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以FP32单精度计算),为各类计算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些进展不仅彰显了中国在5G和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的实力,也为未来的网络和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9年建成主体结构

  当前,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而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此,国家数据局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介绍:“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他表示,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根据《指引》,国家数据首先要推进的工作是,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

  在陈荣辉看来,当前各地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不是单打独斗,要倡导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