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在竞争激烈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支付行业加速出清与整合。

  总体上看,行业发展趋势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头部机构加紧增资,一些支付公司的注册资本获得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旗下机构;二是行业洗牌加剧,中小支付机构被加速清退和淘汰,存量机构也在按监管要求更名;三是行业监管进一步细化,支付机构的设立与终止、展业和监管更加明确。

  此外,严监管下大额罚单频出,引导行业合法合规发展。

  行业延续增资潮

  2024年以来,支付行业面临的一大趋势是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大中型股东纷纷对旗下支付公司加码增资,其中互联网公司的增资幅度最大。增资行为屡见不鲜,一方面显著增强了相关支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其业务发展,满足自身战略布局需求。

  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监管部门核准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抖音支付”)的注册资本增加至31.5亿元,该公司唯一股东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对抖音支付的出资额,由此前的1.5亿元大幅增加30亿元。此番增资后,抖音支付一跃成为注册资本排名第四的支付公司,仅次于财付通、贝宝支付和度小满支付。

  公开资料显示,抖音支付是抖音集团旗下支付平台的业务主体(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张一鸣又持有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99%股权)。早在2020年,字节跳动就收购了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以此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2021年,字节跳动推出了抖音支付。直至2024年6月,在央行核准后,合众易宝便正式更名称为抖音支付。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还有多家支付公司获得了股东大幅增资,不少增资行为是在《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支付新规”)生效后落地。根据支付新规要求,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且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

复盘支付行业2024:加速整合出清 罚单频出从严监管  第1张

  据证券时报记者综合公开资料和监管披露的信息梳理,2024年至少有财付通支付、易宝支付、平安付等9家支付机构迎来股东增资,较2023年的数量有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规模最大的增资同样来自于大型互联网公司——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153亿元,一举让财付通成为支付行业“龙头”。

  出清与整合加速

  2024年,在头部、腰部“玩家”加快战略布局以满足监管合规的同时,尾部中小支付机构也遭遇了市场清退和淘汰。在市场进一步整合之下,支付机构数量再度减少,支付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据央行官网1月3日披露,近期又有多家支付机构走向“终局”。其中,大连中鼎支付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获监管核准注销;12月初,广东银结通电子支付结算有限公司已获准注销。这也意味着,2024年遭到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增至10张。2015年以来,累计有96张支付牌照注销,目前存量牌照已压缩至175张,多数机构被已黯然离场。

  实际上,2024年正式实施的支付新规及细则已明确,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或者表决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而去年注销的10张支付牌照中,有多张便是受此规定影响,股东进一步整合旗下控股支付机构,比如银联商务。与此同时,支付机构合并后,也有牌照根据监管要求注销,比如平安付科技被平安付电子合并、王府井科技被理房通支付合并等。

  支付新规之下,行业整合的另一个信号是支付机构纷纷按照要求进行更名,展业更加明确和规范。根据新规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支付”字样。此前,仍有相当一批公司的名称未满足这项要求,更多是以“电子商务”“科技”“一卡通”等字样命名。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的数据,2024年有37家支付机构更名获监管同意,在公司名称中增加“支付”字样。不过,在175家支付机构中,仍有44家机构的名称暂未满足新规要求,亟待更名。

  大额罚单频出 严监管态势明显

  在支付新规及细则正式实施的2024年,另一大趋势是支付行业维持严监管,央行各分支机构对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及时处罚,一些违规机构频频被开出大额罚单。根据监管罚单,支付机构被罚主要在反洗钱工作不力、违反账户管理和清算管理规定等方面。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有36家支付机构遭到监管处罚,包括被罚机构的责任人在内,合计罚单超过60张,被罚金额也突破了2亿元。其中,被罚没金额超过千万元的罚单数量有3张,分别为信航支付被罚没约4422万元、乐刷科技被罚没约2754万元、高汇通合计被罚没约2787万元。在被罚支付机构中,不乏行业头部公司的身影,包括连连支付被罚没约519万元、拉卡拉支付被罚406万元、度小满支付被罚121万元等。

  从支付机构违法违规的原因上看,主要涉及四类:一是违反《反洗钱法》,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等;二是违规经营,违反支付结算业务、预付卡和备付金等管理规定;三是未依法履行职责,未按要求披露重要内容;四是账户管理规定违规,如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要求等。

  通过以往罚单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反洗钱仍将是监管重点之一,表明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支付机构和有关责任人的“双罚”仍将持续,支付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还会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