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到2025年的门槛回望,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间的重量: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但与此同时,国内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转型阵痛、经济全球化逆风加剧等挑战也在影响消费趋势、企业信心。这些变化不仅关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更于无声之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梳理2024经济发展“成绩单”,为2025年经济工作“划重点”。金融一线获悉,12月23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联合抖音发起“中国经济八问”年终独家直播,邀请8位经济学家就经济形势热点进行回顾与展望,探讨宏观政策走势等大趋势,畅聊就业、民生相关“小气候”,让财经话题贴近生活。

  探路经济增长的方向与动能

  2025年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哪里?耳熟能详的新质生产力将如何引领经济发展?金融如何为稳经济赋能?直播活动中,3位经济学家回应了对于经济趋势的叩问。

探讨宏观大趋势 聚焦民生“小气候” “中国经济八问”看财经风云  第1张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被许多人视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增长之问”中,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9月26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全年经济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望顺利实现。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展现出较强动力,其韧性超出预期。消费在稳增长政策出台后动力有所恢复,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在提振消费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而提升老百姓收入也是重要的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近年来经济工作的重点,其中也蕴藏着不少投资机遇。在“创新之问”中,工银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将创新分为三类,分别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政策创新,其目的均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创造更多财富,并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产业创新层面。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除了欧美之外,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今年,工银国际编制了新质生产力股票指数,希望通过该指数让全球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全要素生产力提升感兴趣的投资者找到一个分享中国创新红利的标的,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是血脉稳定通畅的“调节器”。在“金融之问”中,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靳卫萍对货币政策如何发力稳增长进行了剖析。在她看来,除了降息、降准,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推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对于稳定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再贷款提供的“弹药”回购股票,能够保证上市公司“赢家不离场”,市场环境稳住后,既能起到吸引外资的作用,也能对上市公司发展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除了维护市场稳定,金融还应在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更精准的作用。在“民营经济之问”中,恒泰证券公司原总裁、牛基科技创始人牛壮介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体量小、风险大、成本高、责任大等方面。今年,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展改革委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由工作专班把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提供信贷资,解决了这一难题。地方政府通过对企业进行大摸底,获取的信息不仅包括企业数据,还包括上下游采购等数据,上下游数据交叉验证,准确性将大大提高。这将有效打通信息壁垒,帮助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

  驱动“三驾马车”充实老百姓的仓廪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既是把脉宏观经济的关键所在,也关乎老百姓的饭碗和“钱袋子”。在直播活动中,经济学家们从更精微的视角出发,分析三者的驱动力。

  A股走强吸引“90后”“00后”跑步进场后,如何应对A股复杂行情也成为“投资小白”的必修课。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投资之问”中建议,投资新手不要总想在股市中“赚快钱”。考虑到股市潜在收益率相对较高,投资股市的风险容忍度也比投资银行理财更高,短期波动在所难免,投资者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同时,在缺乏专业选股能力的情况下,投资新手可考虑配置宽基指数基金,跟着大趋势走。

  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持续显效,10月我国消费增速明显回升,后续有何支撑?在“消费之问”中,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提出,通常在新兴市场中,青年人是消费意愿、消费倾向较强的群体。拉动消费应该牵住青年人群体这一“牛鼻子”。而若要进一步释放青年人的消费潜力,必须充分解决其就业压力,相应配套的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都要跟上。未来,一方面要给予青年人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要推动青年人自身收入增速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

  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勇敢“走出去”?在“外贸之问”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认为,目前中国出口正逐渐从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向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新一轮大国贸易角力中,中国可以通过构建亚洲共同体,在共同体中继续践行“非歧视、公平、透明、自由贸易”原则,从而找到破局之道。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构建更完备的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体系。以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医保为例,在“保障之问”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表示,目前我国医保覆盖面较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资金利用效率有不错的表现,这背后得益于集中采购和谈判降价能力提升,同时我国医保资金管理也较规范。此外,当前我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也有了很大提升。不过,当前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费用指数级增长,构成了对医保资金的两大挑战。同时,我国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这些问题还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