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文称,核准王青林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阳光消费金融”)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公开资料显示,阳光消费金融成立于2020年8月,由中国光大银行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王道商业银行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0亿元。目前,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0%,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王道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0%。

  本次上任的阳光消费金融总经理王青林,来自大股东光大银行体系。公开信息显示,王青林此前曾担任光大银行总行数字金融部总经理一职。

  截至目前,有哪些消费金融公司核心管理层发生了变动呢?

  年内多家消金公司换帅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1月10日,依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公开披露的信息,年内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的高管进行过变动,岗位涉及信息总监、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等众多岗位,其中小米消费金融同一批次中更换了7名高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管变动的22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换帅”的有12家,涉及招联消金、兴业消金、蚂蚁消金等多家头部机构。其中,有两家“银行系”消金公司在年内双双更换了董事长和总裁(或总经理)人选,分别是中银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

  今年上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核准了陈小琳中银消金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而就在此前,中银消金也迎来新任董事长高维斌。据悉,二人都曾是银行老将。陈小琳曾担任中国银行多家一级分行副行长等职务,高维斌同样也来自中国银行,曾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银行一级分行行领导等职务。

  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官网正式发布批复,核准戴叙贤兴业消费金融董事长任职资格以及刘庆华总裁任职资格。据悉,戴叙贤曾任兴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后担任私人银行部总经理;总经理刘庆华履新前担任兴业银行海口分行行长。

  具体来看,年内“换帅”的消金公司包括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

  为何频繁“换帅”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离不开公司的变化及行业竞争。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消费金融公司多位高层人员职位变动,是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在正处于转型变革的进程之中的常见举措。在消金行业分化加剧的关键时期,适当引进新型管理人才,有助于消金机构根据当下形势开展战略、业务等方面的研判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增长提供了优良契机,但从近三年发展来看,持牌消费金融也面临着逾期率持续上升、净息差收窄等经营压力。”谈及会对业务造成什么影响时,苏筱芮认为,公司多位高层变动,分管具体业务的领导、部门领导等会对公司展业造成影响,不过一些不参与经营的独立董事,可能影响程度较为有限。

这类金融机构年内多家“换帅”,背后原因是什么?  第1张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管的变动确实值得关注,不过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解决发展中的痛点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如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平稳发展,挑战在于平衡风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创新与规范等关系。应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特别是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自主风控能力和效率。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